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论毛泽东书法艺术之“神”
甘肃省临夏 马占禄
书品之神者,清代刘熙载《艺概·书概》有论:“学书通于学仙,炼神为上,炼气次之,炼形又次之。”并提出“高韵、深情、坚质、浩气,缺一不可为之。”毛泽东墨迹早者为1908年的还书便笺,晚则为1976年5月的一件批示,时间跨越68年,数量达数万件,其中传世佳作近千件,主要为行楷书、行草书和草书,而代表其书法艺术的颠峰之作,则是他晚年留下的大量草书神品,正是这些书品,达到了炼“神”之境界,具备了神骨弥坚、神采焕然、神韵畅溢、神气贯通之特质。
一、神骨
毛泽东书品之神骨在于其深厚的传统帖学功底。一般认为,毛泽东书法“上追魏晋,出入旭素”。1908年的《还书便笺》取势纵长而稍侧,结字内紧外松,折笔外方内收,显得字体挺拔清秀。可以看出早年毛泽东学习王羲之《圣教序》、欧阳询《张翰思鲈帖》等行楷书所达到的入帖水平。1915年的《明耻篇》读后批语,是其学颜体的代表作。1915年致萧子昇的信是毛泽东早期小字行楷的代表作品,带有明显的晋人楷书笔法流美静穆的韵致。1918年的《夜学日志》是魏碑体。1925年致国昌诸兄的信是“大王”行书体。1936年11月2日致许德珩等人信,已从早年研习晋唐楷书和魏碑的法帖中走了出来,显现了点画飞动、洒脱随意、左斜放纵的书风。1937年6月25日致何香凝之信亦如此。1938年春所题“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”是他书风形成时期的大字行楷的代表作。同年11月所作“努力前进,打日本,救中国”是毛泽东这一时期骨气洞达的代表作。1941年以后四五年间学苏轼、黄庭坚。1945年10月4日致柳亚子的信,长枪大戟、字势险绝,但点画精到,真力弥满,大有苏、黄骨气。从1949年开始,毛泽东的书法有郑板桥的“怪味”。尤其到了1950年3月14日致龙伯坚的信和致刘撰一的信,都看出“板桥体”的影子,这时长枪大戟没有了,变成了温雅灵动的面貌了。1954年以后毛泽东取法王铎,有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为例。稍后,他又心追手摹张旭和怀素。1956年12月29日致周谷城的信,是毛泽东攀登草书高峰的起跑线。自此他越过王铎,直取张旭和怀素。手书陆游《夜游记·江梦寄伯浑》,字势连绵,如烟云,中锋建骨,侧峰生姿,意笔相从,豪迈飞动,乃师张旭;手书李白《忆秦娥》,硬毫走笔,点画简约,连绵跌宕,雄奇超逸,实学怀素。从此以后直至晚年,毛泽东所书精品,都是旭、素合一。
由上可见,毛泽东一生都在汲取先贤书法营养,以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铸造自己的书品神骨。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,在延安时期,毛主席百忙中仍阅览法帖,全国解放后,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600多种,看过的也近400多种,“二王”帖及孙过庭、怀素的草书帖,则时常披阅。此外还背诵《草诀要领》和《草诀百韵歌》等帖,在规范草书上着实下了功夫。正因为这样,“毛体”书作方能骨力雄健,神超百家之上。
二、神采
只要看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,观者一眼就能辨别出是“毛体”。这是因为其书作具有个性鲜明的神采。即通常所说的“章法美”。毛体书法章法主要有矩阵式和手卷式二种。
矩阵式最早书法是1915年的《明耻篇》16个字以4×4的方阵形,结体取向右上欹斜之势,开始显现毛字早中期纵方型书风的独特风格个性。1938年为青年工作会议的题词“努力前进,打日本,救中国”,1940年所题“正义战争必然要战胜侵略战争”,阵势威容赫赫。1942年4月所题《准备反攻》虽是一个单行矩阵,但笔力粗犷、如刀如剑,具有强烈动感和战斗豪情。1945年10月所书《沁园春·雪》是一个大矩阵,结体从右上向左下倾斜,字形大小参差错落,但“势如斜而反直”,有郑板桥若兰若蕙的笔意,但又不似郑书“乱石铺街”东倒西歪的醉汉态。作品有千军万马之动势,又有千帆竞秀之俊美,疏朗雄劲,潇洒险奇,是毛主席诗、书、志高度珠联璧合的得意之作。矩阵章法的还有很多,其中最为典型的当为1963年2月28日为学习雷锋同志题词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一幅。据载,此作面世时,书坛大震,叹为观止。总体看,七个字的题词,浓墨重笔,字字有力,方笔疾书,神采焕发。七个字分成二行,右三左四。“向”字劲纵外拓,骨力峻健,粗大有力。“雷锋”二字阔大特长,开张、疏朗。左边四个字分为两组,分别用游丝牵连。在这个矩阵型的章法布局中,极巧妙地完成了“向”“雷锋同志”“学习”三个停顿,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强烈感染力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